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南亞蝸牛(總)科 Camaenidae

南亞蝸牛總科在台灣和離島分布有3亞科11屬50種以上,外觀型態和生態上面都有相當高的多樣性。殼中至大型,多數種類為半樹棲性(semi-arboreality),完全地棲性的種類如: 台灣鱗盾蝸牛Aegista taiwanica 皺口蝸牛 Moellendorffia hiraseana 台灣絨蝸Yakuchloritis hungerfordianus樹棲程度較高的如:台灣長蝸牛 Dolicheulota formosensis,完全樹棲性的類群如:白高腰蝸牛複合種群 Satsuma albida spp.蘭嶼光澤蝸 Helicostyla okadai。有些種類在不同生活史階段會轉換生態棲位,例如體型巨大厚重的斯文豪氏大蝸牛Nesiohelix swinhoei和阿里山(栗)蝸牛Satsuma arisana在亞成體階段跟所有栗蝸牛屬一樣是棲息在灌叢上,但是到了成體就在地面活動。可能這時候貝殼較輕薄有利於在樹灌叢間活動,也能躲避來自地面的天敵。 

台灣的地理位置剛好是多個生物地理區的交會所在,有來自亞洲大陸東岸的類群和東亞島弧的種類,也有來自菲律賓或南亞廣布的科屬其分布邊緣在此交會。其中也有起源自台灣再向周圍擴散的類群(如:球蝸牛屬 Acusta),或者成為台灣地區的特有屬(例如:長蝸牛屬Dolicheulota、高砂蝸牛屬Takasagohadra、釘蝸牛屬Pseudobuliminus)。
像是:大蝸牛屬Nesiohelix的多樣性中心主要在琉球群島,台灣北邊的斯文豪氏大蝸牛Nesiohelix swinhoei 和蘭嶼的鹿野氏大蝸牛Nesiohelix kanoi是其分布南界(廣東和雲南近年也有一些新種發表,但可能是早期跟琉球群島分開時的祖先群,不是近期輻射擴散的物種);光澤蝸牛屬Helicostyla的熱區是在菲律賓群島,蘭嶼、綠島的蘭嶼光澤蝸牛Helicostyla okadai為其北界,也是黑潮帶來的物種;栗蝸牛屬Satsuma起源自東亞島弧北邊的日本,一路向南擴散至琉球群島和台灣島以及亞洲大陸東南邊,並且演化出各種地棲到樹棲、溫溼度條件,以及形態上具有左旋性貝殼(Sinistral shell)的類群。再來因為山川島嶼的地理隔離效應,多次產生了在外觀和生態棲位類似的趨同演化物種;像是分別在奄美-琉球和台灣分化出了二支樹棲性蝸牛類群 Satsuma largillierti spp. & Satsuma albida spp.,小菱蝸牛和文信左旋栗蝸牛。
 
參考資料:
(2014) Substantial incongruence among the morphology, taxonomy, and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land snails Aegista, Landouria, Trishoplita, and Pseudobuliminus (Pulmonata: Bradybaenidae) occurring in East Asia. Takahiro Hirano et al.
 
(2021) Systematic revision of Stegodera Martens, 1876 (Gastropoda, Stylommatophora, Camaenidae),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Z-Y Chen et al.
 
在南亞蝸牛科裡有幾屬休眠時會有碳酸鈣封膜,例如:盾蝸牛屬Aegista、球蝸牛屬Acusta、扁蝸牛屬Bradybaena、釘蝸牛屬Pseudobuliminus。有幾屬休息腹足會在停棲的葉背留下白色吻痕,例如:栗蝸牛屬Satsuma、絨蝸牛屬Yakuchloritis

體型較大且在當地常見的斯文豪氏大蝸牛、蘭嶼光澤蝸牛、台灣長蝸牛在早期當地原住民會食用,現改吃體型更大且易捕捉的非洲大蝸牛。(另外蘭嶼達悟族會在海岸林捕捉豹耳螺,叫小雞雞螺?!)

扁蝸牛亞科 Bradybaeninae (Pilsbry, 1934)

 

球蝸牛屬 Acusta 

Acusta despecta 琉球球蝸牛
Acusta tourannensis 球蝸牛
Acusta assimilis 高雄球蝸牛
 
參考資料:
(2021) Biogeography of land snail genus Acusta (Gastropoda: Camaenidae): Diversification on East Asian islands. C-C Hwang et al.
 

 

 

盾蝸牛屬/多係群 Aegista/ Polyphyletic group

Aegista mackensii 台灣盾蝸牛
 
Aegista subchinensis 台灣大臍蝸牛
Aegista diversifamilia 彩虹大臍蝸牛 
 
Aegista fulvicans 高腰盾蝸牛
Aegista fulvicans browni 低腰盾蝸牛
Aegista granti 葛藍氏盾蝸牛
Aegista lautsi lautsi 老子盾蝸牛
Aegista lautsi brachylasia 絨盾蝸牛
Aegista lautsi micra 小老子盾蝸牛
Aegista hebes 蓬萊盾蝸牛
Aegista impexa 薄盾蝸牛

Aegista caperata 皺大臍蝸牛
Aegista osbeckii 多良間盾蝸牛
Aegista taiwanica 台灣鱗盾蝸牛
Aegista perplexa 紊盾蝸牛
Aegista inrinensis 員林盾蝸牛
 



 


 

扁蝸牛屬 Bradybaena 

Bradybaena similaris 扁蝸牛
此屬的多樣性熱區在琉球群島-亞洲大陸東岸,普遍都很耐旱。此種是一個相當適應人工環境的生物,在台灣可能是外來種,如今已廣布全世界。
 
參考文獻:
(2019) Diverg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isolation of islands: Phylogeography of the Bradybaena land snails on the Ryukyu Islands of Japan. Takahiro Hirano et al.

(2014) Phylogeny of the land snails Bradybaena and Phaeohelix (Pulmonata: Bradybaenidae) in Japan. Takahiro Hirano et al.

 

長蝸牛屬 Dolicheulota 

Dolicheulota swinhoei 斯文豪氏長蝸牛
Dolicheulota formosensis 台灣長蝸牛(同物異名)
 
台灣西南部到東部,海拔1700M以下,樹棲性。
海拔1000M以下數量較多。分布濁水溪以南到花蓮富源、太魯閣。壽豐和蘇澳有小區域的引入族群。耐旱能力佳,喜歡棲息在榕屬植物葉背和樹幹上。殼面花紋具有多樣性。在遺傳上是一支相當獨立的特有屬,近緣屬是日本和東北亞地區的Euhadra,軟體形質相似。
在非洲大蝸牛引入前,南部的排灣族和魯凱族會捕捉食用。


 

大蝸牛屬(島蝸牛屬) Nesiohelix アツマイマイ

Nesiohelix kanoi (Kuroda 1932) 鹿野氏大蝸牛/蘭嶼
Nesiohelix swinhoei (Pfeiffer, 1866) 斯文豪氏大蝸牛/台灣北部
 
Nesiohelix solida (Kuroda & Emura, 1943) 堅實大蝸牛/釣魚台
Nesiohelix samarangae (Kuroda & Miyanaga, 1943)/朝鮮半島南部、濟州島
 
Nesiohelix bipyramidalis Kuroda & Emura, 1943
Nesiohelix irrediviva (Pilsbry & Y. Hirase, 1904)

Nesiohelix omphalina (Hirase, 1915)
Nesiohelix oshiroi (Habe & Chinen, 1980) † /多良間島化石種

Habe, T.; Chinen, M. (1980). New fossil species of the genus Nesiohelix from Tarama Island, Ryukyu Islands. Bulletin of the Mizunami Fossil Museum. 7: 89-90.
Nesiohelix oshiroi nobaruensis 宮古島化石種 
Nesiohelix palaeomphalina M. Azuma & Y. Azuma, 1983 †
廣德島蝸牛 Nesiohelix moreletiana (Heude, 1882)
Nesiohelix yeni (M. Wu & Asami, 2017)
閻氏島蝸牛
(2017)Taxonomical notes on Chinese camaenids with description of three new species (Gastropoda: Pulmonata). M. Wu & Asami
 
 
wiki名錄,資料待確認
註:早期有些種類被放到Euhadra
 
 
斯文豪氏大蝸牛分布台灣北段低海拔,成體地棲性,亞成體低層樹棲性。為台灣體型最大的蝸牛,殼寬可到5公分,在北部低海拔次生林環境數量多。分布海拔1700M以下,1000M以下較常見。分布嘉義中埔至花蓮鳳林。殼有二種花紋形態,褐色和淡褐色加黃色線圈。

鹿野氏大蝸牛僅分布在蘭嶼。殼面具有多樣花紋。棲息在茂密的林內環境,低層樹棲性。此屬多數種類都有多樣的個體花紋。

太魯閣族早期會食用斯文豪氏大蝸牛。有傳聞曾特別帶到山上的大同部落放養,但當地原本就有族群,只是氣候冷數量稀少。
 


 

釘蝸牛屬/多係群 Pseudobuliminus/ Polyphyletic group

Pseudobuliminus certus 大釘蝸牛
Pseudobuliminus incertus 圓頂釘蝸牛
 
大釘蝸牛分布在屏東至恆春半島北部至花蓮南邊的中低海拔。海拔記錄約在300-1500M,數量稀少。殼較胖,體螺層的稜角明顯。
圓頂釘蝸牛分布在台北三峽大豹溪至花蓮北部低海拔,海拔600M以下,200M以下的數量較多。在琉球群島南部也有分布或為近似種。殼較瘦長,體螺層圓鈍。

 

 

高砂蝸牛屬 Takasagohadra 

Takasagohadra multifasciata 高砂蝸牛
分布台灣全島的中海拔山區,半樹棲性,多年生,生物量稀少。為特有屬或與中國地區橫斷山脈中海拔的物種有關聯(見林氏高砂蝸牛Takasagohadra lini,但是該樣本沒有遺傳資訊做確認)。
 
分布在拉拉山到大漢山、海岸山脈之新港山(新紀錄),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到2500M,有些地方海拔700M以上就有零星紀錄。


 

栗蝸牛屬 Satsuma 

Satsuma formosensis/L 台灣(栗)蝸牛/左旋
Satsuma yamaensis (Yaeyama Islands)
分布在台灣中西部,後龍溪至荖濃溪之間,海拔1800M以下。數量非常稀少。但是在多數蝸牛都無法生存的乾燥礫石台地環境也會有。生物特性有待研究。北部另有一相關聯的未知種。

Satsuma mellea 薄菱(栗)蝸牛
宮古島-台灣北部(苗栗汶水溪-花蓮和平溪)-中國武夷山
海拔900M以下,算是比較耐乾旱和不耐冷的種類,在濱海公路邊的山坡腳也有。

Satsuma arisana spp. 阿里山(栗)蝸牛群
丹氏(栗)蝸牛S. tani
太魯閣(栗)蝸牛S. takirriensis
石垣栗蝸牛(中文名暫定)S. c. caliginosa (イッシキマイマイ石垣島、西表島)
與那國(栗)蝸牛S. caliginosa picta (

ヨナグニマイマイ

與那國島)
淡水(栗)蝸牛S. bairdi
高橋氏(栗)蝸牛S. takahasii
阿里山(栗)蝸牛S. arisana 
 
阿里山栗蝸牛群分布在台灣本島和八重山群島的中大型地棲性蝸牛,共有6個物種。依照海拔分布可分為三個生態型,低海拔型分布在海拔1100公尺以下,有太魯閣栗蝸牛、石垣栗蝸牛;低中海拔型分布在海拔200-1700公尺之間,有淡水栗蝸牛;中高海拔型分布在海拔北部-東部850/西部2000公尺以上,有丹氏栗蝸牛、高橋氏栗蝸牛、阿里山栗蝸牛,這三種在過往被黑田德米分成三個亞種。
這六種除了海拔和外型有差異,在地理分布也不同,丹氏栗蝸牛分布台灣南部至東南部和海岸山脈(瑞穗林道-荖濃溪以南-南大武山系、海岸山脈);太魯閣栗蝸牛分布在台灣東北部(南方澳至木瓜溪);八重山栗蝸牛分布在八重山群島;淡水栗蝸牛分布在雪山山脈北段和大屯山系(北天插山系以北);高橋氏栗蝸牛分布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北段(拉拉山系至濁水溪、瑞穗林道);阿里山栗蝸牛分布在阿里山山脈和玉山山脈(濁水溪以南至南橫)。
除了太魯閣栗蝸牛數量普遍,台灣其他四種數量都很稀少,可能跟他們會冬眠,讓生長期拉長到二年以上有關。
 
註:
阿美栗蝸牛S.litus容易在花蓮三棧-太魯閣跟共域的太魯閣栗蝸牛S.takirriensis亞成體誤認。
淡水(栗)蝸牛S.bairdi容易跟薄菱蝸牛S.mellea、栗蝸牛S.nux、斯文豪氏大蝸牛Nesiohelix swinhoei誤認
高橋氏(栗)蝸牛S.takahasii容易跟斯文豪氏大蝸牛Nesiohelix swinhoei誤認
高橋氏(栗)蝸牛S.takahasii亞成體容易跟栗蝸牛S.nux誤認 
阿里山(栗)蝸牛S.arisana容易跟斯文豪氏大蝸牛Nesiohelix swinhoei誤認 
結合QGIS和PPT製作的精美生物分布圖,希望日後各類群都能量產

 


Satsuma albida spp./Arboreality 白高腰蝸牛群/樹棲性
白高腰蝸牛複合種群底下分成三個地理遺傳族群,分別為東部群(East-Clade)、西部群(West-Clade)、多型群(Polymorpha-Clade)。東部群殼高寬比約1.5,軟體後頸有二條寬深色帶,腹足白色;西部群和多型群約1.1,無寬深色帶,腹足中央為深灰色。另外東部群和多型群分布台灣東部到北部,西部群分布在台灣西部。
 
East-Clade
a淡黃高腰蝸牛群
b知本高腰蝸牛
c豔美高腰蝸牛
d扈伯爾氏高腰蝸牛
e金黃高腰蝸牛

West-Clade
a鳳凰高腰蝸牛
a關子嶺高腰蝸牛
b林氏高腰蝸牛
b奇異高腰蝸牛
c白高腰蝸牛
c斯文豪氏高腰蝸牛
c大武高腰蝸牛

Polymorpha-Clade
a多型高腰蝸牛



Satsuma pekaensis spp./Eastern Taiwan, L&R 左右旋栗蝸牛群/台灣東部、左右旋
屏東縣大武藏山-恆春半島-花蓮縣崇德、綠島
 北到南依序為:
文信左旋栗蝸牛(花蓮崇德到南安、海岸山脈)
安通栗蝸牛(南橫-中平、海岸山脈中段)
鄭氏栗蝸牛(台東達魯瑪克-斑鳩)
左旋栗蝸牛(大武藏山-大漢山-知本-斑鳩)
知本栗蝸牛(台東知本-金崙)
壽卡左旋栗蝸牛(恆春半島)
紅左旋栗蝸牛(綠島)
安通栗蝸牛和文信左旋栗蝸牛的殼色和軟體通常為土黃色,文信左旋栗蝸牛多數個體的殼面有橘色帶,紅左旋栗蝸牛的體型最小且皆為暗紅色。殼的大小、高矮在文信左旋栗蝸牛、安通栗蝸牛和左旋栗蝸牛的變化大,在其他物種內則較穩定。左右旋性蝸牛會共域,但一個地點通常只有一種左旋或一種右旋性蝸牛,目前只有在海岸山脈南段同時有文信左旋栗蝸牛和左旋栗蝸牛,但這二種外型差異很大,因此地理分布可以當成最簡單的分類依據。
 

S.formosensis


Satsuma batanica spp./L&R 巴丹(栗)蝸牛群/左右旋
恆春半島到台東南部,枋山溪到台東知本、鯉魚山,蘭嶼、綠島、壽山(可能是外來的)、大岡山(可能是外來的)、巴丹島。斐濟(外來)。在八卦山、大肚山、台中港、苗栗獅潭、新竹竹北、桃園鶯歌、花蓮和平工業區、澎湖林投公園、金門等有外來族群,在花蓮和平的族群已經普遍可見,且左右旋都有。
 
右旋的稱為阿猴蝸牛,僅分布在恆春半島西北部(枋山溪、里龍山、龜山、四重溪),族群交界在右旋東界的枋山溪、四重溪等。花紋和體型差異都很大。
 
 
Satsuma succincta spp.小菱(栗)蝸牛群
台灣南部低海拔,濁水溪到屏東北部、小琉球,海拔約500M以下。殼面具有橘色袋狀花紋,軟體土黃色。相當耐乾熱環境,在海岸林常見。八卦山、大肚山、斐濟有外來的族群。
 
Satsuma sphaeroconus 橡實(栗)蝸牛
分布台灣北部低海拔,南澳溪到大漢溪南岸的那結山,100-1200M,稍微不耐熱。
 
Satsuma nux 栗蝸牛
Satsuma contraria/L 左旋蝸牛/左旋
分布範圍最小的一種,僅在恆春半島南端,而且數量不多。
 
Satsuma paiwanis 排灣栗蝸牛
分布在力里溪到南勢湖溪流域的低海拔。很耐旱。
Satsuma longkiauwensis 恆春栗蝸牛
殼面有深淺的褐色帶狀花紋,或者無花紋。分布恆春半島西北部,南勢湖溪到牡丹溪之間低海拔的大型半樹棲性蝸牛,數量稀少。生態習性可能類似斯文豪氏大蝸牛。早期在南迴公路拓寬前沿路普遍可見,現在剩破舊死殼。族群可能退到較潮溼的山上,有待調查確認。

Satsuma carinatus 龍捲蝸牛
Satsuma friesiana 菱蝸牛
Satsuma litus 阿美栗蝸牛
花蓮太魯閣到瑞穗、八仙洞。 
Satsuma squamigera/L 鱗左旋栗蝸牛/左旋
分布在恆春半島西北部,南勢湖溪到四重溪流域的低海拔,生物量不少但是季節性出沒。
Satsuma adiriensis/L 阿禮左旋栗蝸牛/左旋
 分布在六龜至大漢山的中海拔霧區。殼薄、生物量極少。
阿美栗蝸牛容易跟共域的太魯閣栗蝸牛S.takirriensis亞成體誤認
阿禮左旋菱蝸牛Satsuma adiriensis、台灣栗蝸牛S.formosensis、左旋栗蝸牛S.pekaensis在屏東會共域但海拔不同。阿禮左旋菱蝸牛Satsuma adiriensis、台灣栗蝸牛S.formosensis在台南、高雄、屏東部低海拔丘陵帶會共域,但數量皆極稀少。 
 
 
山高蝸牛Satsuma largillierti spp.分布在琉球群島的中之島到宮古島之間,大概12種左右分布在各島上,是栗蝸牛屬裡面白高腰蝸牛群以外另一群的樹棲性蝸牛。喜歡棲息在榕屬植物上。
有些種類有非常多樣的花紋,具有班卡拉蝸牛加上多型高腰蝸牛全部的組合,而且因為容易飼養有很多玩家在飼育。其中アマノヤマタカマイマイSatsuma amanoi殼是圓錐形長得很像白高腰蝸牛群。
生態習性類似 蘭嶼光澤蝸牛Helicostyla okadai,對濕度的需求較白高腰蝸牛群低,只要較茂密的森林都會有,在宮古島和伊良部島上面也有。Satsuma amanoi是裡面族群最稀少的,因為分布在沖繩島南邊,受到都市土地開發影響,族群現在依賴廟宇古蹟公園裡面的樹林環境,加上一部分玩家的採集壓力,族群可說是岌岌可危。
 

南亞蝸牛亞科 Camaeninae (Pilsbry, 1895) 

皺口蝸牛屬 Moellendorffia

Moellendorffia hiraseana 皺口蝸牛
分布台灣東部和南部,花蓮太魯閣到屏東之間的低海拔潮濕腐質環境,數量稀少。

白絨口蝸牛屬 Yakuchloritis

Yakuchloritis hungerfordianus 台灣絨蝸牛 
在台灣從低海拔到中海拔潮濕的腐植環境都有,數量相當稀少,通常都是朽木下翻到的。

光澤蝸牛亞科 Helicostylinae (Ihering, 1909) 

光澤蝸牛屬 Helicostyla 

Helicostyla okadai 蘭嶼光澤蝸牛
分布蘭嶼和綠島,蘭嶼族群尚普遍,綠島僅出現在山溝和深山,數量稀少。會捲葉子產卵。這屬主要分布在菲律賓群島,有些長得像台灣長蝸牛是幹生低樹棲性,具有褐色花紋。在貝類市場上常見。 
 





其他內容參見以前的整理:
扁蝸牛科Pulmonata: Bradybaenidae中小型類群大亂鬥

https://enaliarctos7th.blogspot.com/2019/12/pulmonata-bradybaenidae.html
栗蝸牛Satsuma nux (Möllendorff, 1883)
https://enaliarctos7th.blogspot.com/2018/09/satsuma-nux-mollendorff-1883.html
淡水栗蝸牛Satsuma bairdi (H. Adams, 1866)以及這群的整理
https://enaliarctos7th.blogspot.com/2017/09/satsuma-bairdi-h-adams-1866.html

中國分佈的Camaena屬蝸牛之文獻整理(2016)
https://enaliarctos7th.blogspot.com/2018/02/camaena2016.html
南亞蝸牛科Camaenidae與扁蝸牛科Bradybaenidae合併處理
https://enaliarctos7th.blogspot.com/2018/02/blog-post_25.html
班卡拉蝸牛類群 Satsuma batanica pancala (Schmacker & Böttger, 1891) spp.-栗蝸牛屬satsuma
https://enaliarctos7th.blogspot.com/2016/07/satsuma-batanica-pancala-schmacker.html

薄菱蝸牛 Satsuma mellea mellea (Pfeiffer, 1866)類群-栗蝸牛屬Satsuma-整理中

https://enaliarctos7th.blogspot.com/2016/07/satsuma-mellea-mellea-pfeiffer-1866.html

白高腰蝸牛Satsuma albida (H. Adams, 1870)

https://enaliarctos7th.blogspot.com/2016/07/satsuma-albida-h-adams-1870.html
台灣栗蝸牛Satsuma formosensis
https://enaliarctos7th.blogspot.com/2016/07/satsuma-formosensis.html
栗蝸牛(Satsuma nux)孵化記錄
https://enaliarctos7th.blogspot.com/2017/11/satsuma-nux.html



https://www.okinawa-ikimono.com/reddata/index.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生物地理分佈圖表示方法的10個思考雜談

  生物地理分佈圖表示方法的10個思考雜談 對生物了解越多越激發更多的思考。這篇沒有什麼重點,大概記錄一下最近頭腦的靈光一閃。幾個重要的問題都會另寫一篇文章來深入討論。或許用個圖會比較好,但是我好懶惰。 1.某些山區的動物可以棲息在草原甚至都市,例如:梅花鹿、鼬獾、白鼻心。梅花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