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群:南部、東部至北部,殼較高,軟體後頸有二條寬深色帶
西部群:南部至中西部,殼較低,軟體無花紋
多型群:東南部、東部至西北部,殼較低,軟體無花紋
鳳凰高腰蝸牛與關子嶺高腰蝸牛互為姐妹種,二物種以清水溪為界。
因此從地理分布就可以簡單區分物種。但在清水溪南岸的太平也有紀錄到一個鳳凰高腰蝸牛族群。
也因此分布濁水溪到荖濃溪的林氏高腰蝸牛就橫跨在鳳凰高腰蝸牛和關子嶺高腰蝸牛的上方中海拔,二種海拔分布不會重疊。林氏高腰蝸牛最低分布溪頭1450公尺;鳳凰高腰蝸牛最高分布在南投溪頭1200公尺;關子嶺高腰蝸牛最高分布在嘉義茶山1350公尺。
奇異高腰蝸牛與林氏高腰蝸牛互為姐妹種,大約以荖濃溪為界。
二種有紀錄的花紋形式類似,二種海拔分布都在1400至2000的中海拔闊葉林。奇異高腰蝸牛目前僅在藤枝一帶記錄到,唯西南部許多林道已經柔腸寸斷,蝸牛的調查又需要在夜間進行,如果沒有道路通行的深山就很難踏查,只能依靠山友偶然發現的死殼紀錄再前往調查。
荖濃溪低海拔的六龜、甲仙地區分布的是白高腰蝸牛(Satsuma albida),海拔最高記錄到1100公尺。但依照鄰近嘉義茶山的關子嶺高腰蝸牛可分布至1350,此區應該只是缺少深山的調查。更南邊的北大武山只有在1200公尺紀錄到大武高腰蝸牛,因此這以北都還需要調查。包含阿里山以南的山區都值得調查林氏高腰蝸牛和奇異高腰蝸牛的分布。北大武山至衣丁山則可以繼續調查扈伯爾氏高腰蝸牛的下落。
其中的小鬼湖林道難以踏查,但阿禮部落後方的井步山在櫻花季第二紅門開放之時可以一探究竟,這也是親民的半日遊路線。沙溪林道至海拔800公尺以上已經損毀難行,可以越野自行車一日或登山過夜。藤枝附近相同山系的南橫、鳳岡林道則應該都有。
接著來介紹另一種中海拔也會出現的多型高腰蝸牛(Satsuma polymorpha)
多型高腰蝸牛與鳳凰高腰蝸牛在竹苗地區地理共域
多型高腰蝸牛在北部至東南部會跟東部群高腰蝸牛地理共域
可以很容易地從軟體背部深色帶、殼形高矮、海拔高度等來區分。東部高腰蝸牛群除了綠島的鹿野氏高腰蝸牛,軟體後頸都有寬深色帶。殼高寬比1.1的是多型高腰蝸牛,1.5~1.8的是東部高腰蝸牛群。多型高腰蝸牛分布海拔200-1850,東部高腰蝸牛除扈伯爾氏高腰蝸牛,其他通常分布在海拔900以下。即使二種有相遇,但數量皆多的情況並不常見。扈伯爾氏高腰蝸牛跟多型高腰蝸牛在大漢山的二側相鄰但沒有相遇。
北部地區筆者調查地較詳細,多型高腰蝸牛最北在北宜公路北側山頭有到海拔800公尺以上的山系都有族群。這些地方受到東北季風的正面吹襲,每年從十月到隔年四月都是濕冷的雨季。大屯山的環境也很適合,但它可能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考慮大屯火山不時噴個二下剃光頭髮)跨越台北盆地。
海拔500以下的族群通常位於內陸山谷,這裡夜晚或雨後會有來自高山的冷風,白天也不至於太熱,平均濕度也較高。
不過有幾筆奇怪的網路紀錄在海拔1600-1800深山長得很像扈伯爾氏高腰蝸牛還有待確認。包含:知本林道、瓦拉米、清水山。目前筆者和其他調查者的記錄,在中央山脈東側海拔1000以上各林道和橫貫公路,找到的都是多型高腰蝸牛。
其他西部群和東部群物種的外型比較
恆春半島的金黃高腰蝸牛和豔美高腰蝸牛
豔美高腰蝸牛殼較寬,也是唯一一種高腰蝸牛殼面會透出軟體的黑色花紋;金黃高腰蝸牛則殼較高。二種在地理分布上也不同,僅在南迴沿線有共域。另外有觀察到繁殖季不同,豔美高腰蝸牛大約晚二個月,如下圖皆是在春季拍攝的結果,金黃高腰蝸牛多數已經到成體,豔美高腰蝸牛還是大的亞成體,海拔高低的差異不大。
其他西部群和東部群的種類因為調查照片較少,之後再補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