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生物觀察記錄需要有照片、時間、地點等三大資訊。
記錄的工具主要有以下三個:
1.數位相機
2.手機照相
3.GPS
1.數位相機的照片整理
數位相機個人習慣存RAW檔,這樣回來可以進行更多的色彩調整,缺點是檔案較大以及需要多一道轉檔成jpg的手續。
RAW轉jpg、簡易修圖軟體: Canon的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
專業的轉檔和影像編輯軟體有LightRoom、Photoshop等,但是這些需要付費,而且我所需的功能很基本,只要轉檔和調整亮度、色溫等,因此用Canon的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只要輸入相機序號就可以免費下載。
首先把記憶卡的照片複製到電腦桌面新開的一個資料夾,我會用最後一個檔案的拍照日期命名。用複製而不用剪下,是避免檔案傳輸過程出錯而失去珍貴的照片。
另存成jpg檔的時候DPP預設是原本的RAW檔資料夾,但是為了清楚區分,在這裡建議另外新增一個資料夾,命名為日期.jpg。
統一修改檔名軟體:ReNamer
檔案在電腦存好之後,接下來趁記憶猶新編輯檔名。數位相機預設的檔名通常是像IMG_0123.jpg,為了日後方便查詢,我會保留照片流水號另外加地點資訊。例如:IMG_0123_TP烏來國小、IMG_0456_TP滿月圓入口、IMG_0789_TU北橫80.5K。地點位置描述的範圍越小越好,山路多數都可以透過google街景查詢里程數。
這裡推薦用的軟體是免費版的ReNamer,免費版功能就很足夠。
2.手機照片的資料整理
手機可以透過USB傳輸線存到電腦或者上傳到雲端再進行編輯歸類。因為包含許多生活記錄,我採用收納東西的方式,分成四或五個大類。
例如:學校、美食、出差、家人。
手工分類的過程中就可以刪掉1/4到1/3的模糊重拍或廢照。
只有出差的是我們要提取的,一樣可以加上地點資訊。另外因為手機很容易拍到一些常見但是也許有用的照片,因此重要的我也會另外加上類群,例如:動物、植物、陸生渦蟲、蝸牛。
這裡還是要叮嚀大家,手機很容易因為意外讓檔案毀損,因此建議一到三個月就要備份一次。不一定要先整理。
3.GPS的資料整理
推薦GPS App:Locus Map Pro (120元)
手機的GPS App 現在定位的精準度都很高。除了定位找路,還可以輔助現場搜尋合適的地貌微棲地或海拔。我常用的是Locus Map Pro (付費版),他的免費版就很好用,Pro版只是多了地形陰影,另外費用也不貴(120元),就當作支持開發軟體的作者。GPS App的靈魂是地圖和航跡記錄GPX,地圖建議用魯地圖,航跡適合在登山步道使用,除了有地標記錄比較不容易迷路,也可以從一些特徵去判斷生物會出現的微環境,例如:竹林、檜木、闊葉林、巨石、過溪溝、取水點等等。可以在登山補給站或一些個人部落格、網路登山社團查詢下載。有時候從部落格遊記的照片,可以交叉比對大概在哪個路段和環境狀況。
GPS App可以儲存點位和航跡記錄,我通常只記點位。首先上傳到google 雲端,再下載到電腦進行編輯。下載下來的是CSV檔,流程些許繁瑣,大概是在Excel開啟:分割儲存格、刪除不需要的資訊。
註:中文亂碼的問題是因為UTF-8字元的轉換問題。可以用記事本先開啟下載的CSV檔,存成TXT,再用Excel開啟。轉換字元的方法有很多種,我覺得這是最簡單的方法。
註:GPS的海拔資料不太準確。但是海拔基本上可以從經緯度對應到地圖上唯一的值,可以從Google Map或地理資訊系統GIS的Dem圖層去批次查詢(方法還未做過)。
資料整合
拍照的同時會記錄GPS點位資訊
同時有很多生物或環境記錄就是事後再到excel整理。預設會保留時間資訊,不刪除直接在前面加上記錄資料,例如:麻雀拍白頭翁五色鳥20210101_11:3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