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搬家文章
根據蝸牛在森林的結構層次中活動、覓食、棲息或產卵的位置,學者Chiba(2004)將蝸牛的棲位分成四種,整個生活史都在樹上完成的樹棲型(arboreal)蝸牛,樹棲型蝸牛對強光和低溫較為敏感;其次為活動在地表或樹上的半樹棲型(semi-arboreal)蝸牛;殼中、大型,主要活動在地表落葉、岩石間,稱為地棲曝光型(exposed
ground )棲位型;殼小型,會鑽入地表土壤層,稱為地棲有覆蓋(sheltered ground )棲位。(摘自郭丁溫碩士論文)
樹棲性蝸牛大部分時間都在樹上活動,通常具有較佳的活動力、對晃動的反應為逃離、亮彩的花紋、殼較高、殼輕薄等。對許多原本地棲的生物來說樹棲為生態棲位空缺,可以躲避地面的天敵,因此會快速的擴張種化而成為一個演化速率極快的單系群。(這只是其中一個常見的演化趨勢,也可能像左旋是各自演化。)
但是樹棲也需要面對新的挑戰,所以殼變輕薄利於活動、亮彩花紋融入樹冠斑光、 殼較高摔下的損害修復較輕微(猜的)、攀附力強避免強風晃動枝葉時掉落、植食性。
有些蝸牛在特定環境變化時會到地面活動,或者在幼體階段為樹棲,這時候外形就不一定是理想的樹棲性蝸牛,行為等各方面也會更像地棲性的。完全樹棲性者,例如:高腰蝸牛複合群、青山蝸牛、光澤蝸牛。大部分為樹棲或在樹幹上爬行者例如:長蝸牛、班卡拉蝸牛、崛川氏煙管蝸牛、斯文豪氏大蝸牛、琉球擬煙管蝸牛,這幾種採用暗色花紋+大地色來隱身。
這邊舉的例子都是殼寬(長)10mm以上的中大型蝸牛,因為小型樹棲蝸牛很輕且更易於融入環境、移動力弱,因此外型較多樣、主要在低矮的樹叢活動。例如:斯文豪氏帶管蝸牛、虫昌蝸牛、圓口黍蝸牛、椎實蝸牛(夏威夷)。
有些樹棲性蝸牛會在冬季或乾季到地面休眠,例如:斯文豪帶管蝸牛、班卡拉蝸牛、琉球高腰蝸牛。但是這或許跟外型較無關,而是物種對溫度和濕度的耐受性有關。
台灣青山蝸牛 Leptopoma nitidum taivanum (Moellendorff, 1883) 為特有亞種
後記:
目前還沒找到很統合性的關於蝸牛生態的文獻(或許我該來讀原文書了大家有推薦的嗎?)只是依照觀察經驗和一些文獻做歸納。
台灣的蝸牛研究剛起步,大部分還在系統分類和國家公園生物調查。行為生態方面反而是科展做最多,但是針對樹棲性蝸牛的著墨很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養不活,再來是要有經驗才會找。不過這些技術現在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後記:
之前發的幾篇關於樹棲性蝸牛的文章由於部分內容有誤,或因為現在對這部分更了解而進行整合,目前都存為草稿。請大家見諒。
參考資料:
台灣陸生蝸牛資訊網http://landsnail.biodiv.tw/
黃重期。樹上的巧克力奶油蛋糕——多形高腰蝸牛。科學人雜誌102期P.116(無電子檔請去圖書館找實體書)
吳書平。白高腰蝸牛群--斯文豪的未竟之旅文。科學人雜誌144期P.100(無電子檔請去圖書館找實體書)
郭丁溫(2010)。高雄市北柴山蝸牛物種多樣性與環境因子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WUYpAO/record?r1=13&h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