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物種的地理區分界

2017搬家文章

大學時玩植物比較多,常常看學長姐又去哪個步道採了一堆植物回來壓標本。但是陸貝在台灣很多地方都沒調查過,小編常常趁著地利和遊山玩水的機會來調查陸貝相。

其實做分類和資源調查是相輔相成的,分類學者要跑過很多地方才會對一個類群的地理區和形態變化有感覺,很多時候就是在這種基礎資料中發現新種或新紀錄種。
早期陸貝分佈資訊不像現在這麼多,很多是靠蒐藏家的資訊,但是蒐藏家的資訊需要過濾,因為他們常常是找一個族群中的特殊個體作蒐藏,而非一個族群的普遍形態。
再來是採集點的分布狀況,如果一個物種在各方面(分子遺傳、形態、生殖構造、地理分布)支持全台灣只會分成二種的時候,那麼我覺得全台灣一圈採個17個點並不為過。但是在族群交界帶就需要抓細一點,可能是一條河川或大的山系阻擋。有些物種受到阻礙可能讓這地方的族群很少,但是至少也要做東西二個點,感覺像一個帶狀而非偶然一個族群的存在。交界處可能會有或大或小的混域情形,都應該更仔細處理。


有些物種明明很普遍,二群的交界隔了50公里就真的太懶惰了。

另一種情況是這類群物種的處理成A~J十種,但是A物種只有分到一個採集點,最近的點距離五十公里以上。
第三種情況像參考資料文中說的,只有二個採集點就圈起來說是這區域廣泛分布,四個點就說能跟北部的物種有地理隔離。其支持度都是相當不佳。

比較好的做法是先抓幾個大山脈河川兩側的大方向來看物種是否有形態或dna分化,再決定第二第三次採集路線。在台灣物種會有地理分群的地方都很類似,例如:中央山脈頭尾、濁水溪、大安溪、雪山山脈...



參考資料:
系統分類學研究實務&系統分類學(2016)。分類文章要寫到什麼程度才叫好棒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生物地理分佈圖表示方法的10個思考雜談

  生物地理分佈圖表示方法的10個思考雜談 對生物了解越多越激發更多的思考。這篇沒有什麼重點,大概記錄一下最近頭腦的靈光一閃。幾個重要的問題都會另寫一篇文章來深入討論。或許用個圖會比較好,但是我好懶惰。 1.某些山區的動物可以棲息在草原甚至都市,例如:梅花鹿、鼬獾、白鼻心。梅花鹿...